轻墨书栈

繁体版 简体版
轻墨书栈 >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> 第60章 灸火回春:一场跨越南北的脾胃救赎

第60章 灸火回春:一场跨越南北的脾胃救赎(1 / 2)

一、岭南出差的暗礁

深冬的云溪市飘着细雨,岐仁堂的铜炉里煨着陈皮茶。45岁的王景瑞蜷在羊绒大衣里,指尖叩击着茶几上的诊断单——这张印着"慢性腹泻待查"的纸,让他想起三个月前在广州出差的日子。

"那时天天见客户,早茶晚酒的,烧鹅乳鸽配冻柠茶,哪想到脾胃会闹罢工。"他解开围巾,露出苍白的脖颈,"刚开始只是大便黏马桶,后来每天五六次,有时还带黏液,人也跟着发起低烧,像被抽了筋似的浑身没劲。"

妻子李静插话:"在广州看了中医,说是什么'湿热泄泻',吃了两周葛根芩连汤,越喝越怕冷,回来路上在高铁上差点晕倒。"王景瑞撩起裤脚,脚踝处还有淡淡的浮肿:"您看这腿,沉得像灌了铅,晚上睡觉脚底板都是凉的,被子焐半天才暖。"

岐大夫放下脉枕,目光落在患者舌面上:舌质淡胖如水中泡发的宣纸,舌苔白腻似未化的薄霜。右脉关部沉细如蛛丝,尺部几不可寻;左脉弦细而微,如琴弦将断。"《脾胃论》云'饮食不节则胃病',您这是寒湿困脾,非湿热也。"他取过《黄帝内经》翻开,"《素问·异法方宜论》说'南方者,天地所长养,阳之所盛处也,其地下,水土弱,雾露之所聚也',您北方人久居岭南,脾阳不敌湿邪,如灶底堆湿柴,火弱则水谷不化。"

二、诊室里的冰火辨证

李静困惑地问:"可之前大夫说大便黏腻是有热,怎么反而是寒呢?"岐大夫用茶匙拨弄铜炉里的炭灰:"此乃真寒假热之象。脾阳不足,水谷不化精微,反成湿浊,下注则泄泻黏滞;虚阳浮越于外,故见低热。正如《伤寒论》中'少阴病,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'之理。"

王景瑞皱眉:"那为什么吃凉药更严重了?"岐大夫指了指他手腕上的银表:"您看这表链,若浸在冰水里半日,再用凉水冲,是不是更僵硬?脾胃本就虚寒,误用苦寒药,犹如雪上加霜。《针经》云'阴阳皆虚,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',此时当以温阳为先。"

学徒小周捧来艾灸盒,岐大夫摆摆手:"非悬灸可济,需用瘢痕灸。"见患者面露惊疑,他解释道:"《医学入门》说'凡药之不及,针之不到,必须灸之'。您病久体虚,非直接灼艾不能激发元阳。"遂取来陈年艾绒,搓成麦粒大小的艾炷,先在中脘穴涂抹少许凡士林:"此为腑会,灸之可温通六腑。"

当第一壮艾炷在皮肤上爆响时,王景瑞猛地缩腹。岐大夫按住他的肩膀:"忍过三壮,便知其妙。"第三壮落下时,患者忽然打嗝,一股酸腐之气涌上来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