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暮春的便秘烦恼
云溪市的暮春,梧桐絮如细雪般飘在岐仁堂的青瓦上。七十六岁的陈茂斋坐在藤椅上,对着镜子叹气。这位退休语文教师最近总觉得腹胀,指节叩击腹部时发出闷闷的空响,像极了他教过的学生背错《滕王阁序》时的顿挫。
"又三日未行了。"他用镇纸压着宣纸,给老友写信道,"市医开的麻仁丸吃了三盒,竟如石投海。"窗外的石榴树刚冒新芽,他却觉得后腰像塞了团湿棉花,晨起漱口时总犯恶心,对着阳台上的鹦鹉嘟囔:"老伙计,人老了连肠子都打了结。"
陈师母捧着保温杯进来:"茂斋,隔壁张姨说她孙子吃的那个什么'肠清茶'挺管用......"话音未落就被打断:"胡闹!那是给年轻人泻火的,我这把骨头能经得起寒凉?"话虽这么说,当晚他还是悄悄翻出抽屉里的"通便灵",看着说明书上的"清热解毒"字样,自我安慰:"就吃一次,下下火就停。"
二、入夏的变症危机
五月的蝉鸣里,陈茂斋的书房飘着酸腐的药味。原本每日临帖的习惯早已荒废,他蜷在竹席上,看妻子端来的小米粥直皱眉——往日能吃两碗的粥,如今只喝得下小半碗。右手按在胃脘处轻轻揉动,却感觉有团气在胸腹间乱撞,两胁像被细线勒住般隐隐作痛,连穿件薄衬衫都觉得肩头沉重。
"爸,咱去岐仁堂瞧瞧吧。"儿子小陈推掉出差,硬把老人架进出租车。岐仁堂的铜铃一响,扑面而来的药香里,岐大夫正给学徒讲《脾胃论》:"脾者,后天之本,如秤砣之于秤杆,砣轻则杆浮......"抬眼看见陈茂斋扶着门框进来,步态虚浮如踏棉絮,心中已然有数。
"老先生哪里不适?"岐大夫铺开洁净的脉诊布,指尖先触患者寸口皮肤——凉的。陈茂斋絮絮说着病情,说到自行服药时声音渐低。岐大夫先诊右脉:关部弦涩如刮竹皮,尺脉浮大无根,似水上浮木;再诊左脉,关部短涩似轻刀刮竹,尺部亦呈浮象。
"五月火旺之时,本该脉来洪大而长,先生脉反浮大无根,尺部尤甚。"岐大夫捻动着山羊胡,目光落在窗外石榴树的火红花朵上,"《难经》云'命门者,诸神精之所舍',您这是命门火衰之象啊。"
三、诊室里的五行玄机
陈师母忙问:"火衰?是体内火不够了?可他总说腹胀,像有火堵着似的。"岐大夫点头:"这正是关键。《黄帝内经》讲'壮火食气,少火生气',命门少火不足,如灶底无薪,釜中米谷如何腐熟?您看这舌苔——"他用压舌板轻轻拨开患者口唇,只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