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以书院教授的为准。
二来,侧重点有所不同。蒙学要求学生‘字字能解、句句能通’,注重的是基础。
书院则站位更高,张先生通过分析经书的‘圣人之言’,让学生掌握孔子训诫的口吻,和孟子辩论的语气。这样学生才能在作文时,学会把自己当成孔孟,避免以自身视角阐发议论。
因为八股文自‘起讲’部分开始,就须‘入口气’了……即以孔孟程朱等先贤的口吻说话,便是所谓‘代圣人立言’。
就拿这《大学》的第一句为例,便听张先生缓缓讲解道:“此句阐明我儒家‘三纲领’,非但提纲全文,更挈领《四书》。”
“因此,这里‘入口气’的核心,就是抓住‘纲领、教化、庄重’三点,以‘圣贤立言’的高度,揭明‘大学之道’的本质,显儒家圣贤教诲,而非个人见解。使人明晓‘为何学’、‘学什么’——如此,方能贴合《大学》的圣贤口吻,做到‘口气即义理,义理即口气’。”
只上了上午短短一节课,苏录就明白了,为什么大哥说,不读太平书院就考不中秀才了……
此中的门门道道实在太多太深,没有明师指点,你一辈子也想不明白,更学不会。
上午时间所剩不多,张先生浅讲了两千字,院中便响起了下课的云板声。
书院的规矩大于天,对老师也不例外,所以张先生须臾都没拖堂,马上把书一合,沉声道:“下课吧。”
学生们便在马斋长的带领下,起身恭送先生:“有劳先生教诲!”
“吃饭去吧。步履要从容,不得奔跑逾越。饮食勿争抢,用餐不得言语。”张先生却没有离开,而是吩咐道:“午休共六刻,不得昼寝,听到云板就要回讲堂坐好。”
“是。”学生们只好按捺住飞奔抢饭的心情,一步一个脚印走向餐堂。
半大小子们一上午都饿得饥肠辘辘,却还得像半身不遂一样徐徐而行,着实煎熬。
苏录和苏淡就不用遭这份罪,因为食堂没他俩的饭……
不过书院有规定,不能在学斋内饮食,所以两人拎着水壶干粮袋,准备在校园里找个地方用餐。
却见张先生黑着一张脸,拎着戒尺走了过来……
“先生。”两人心里发毛,赶忙行礼。
张先生先对苏淡淡淡道:“你先去吃饭吧。”
“是……”苏淡不知道苏录犯了什么事,他也不敢多问,只好先出去了。
“请问先生,有何指教?”苏录也是一头雾水,不知道咋惹得先生饭都顾不上吃,也要先收拾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