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的屋子开风扇,先把浊气排出去。"
说到这里,他又拿起法半夏:"这法半夏,《神农本草经》称其'主伤寒寒热,心下坚,下气,喉咽肿痛',燥湿化痰的本事一流。但单用温燥药容易伤阴,所以配竹茹,一温一凉,就像阴阳调和的夫妻,既能化痰,又不伤正。"
王老师忽然指着自己的喉咙:"那我这痰多、耳鸣,也是痰湿引起的?"
"正是!"岐大夫点点头,"《内经》说'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',脾胃虚弱,水湿运化不了,就会变成痰浊,往上蒙住清窍,所以耳鸣;往下阻滞气机,所以胃胀。您之前用的右归丸是补肾阳的,可肾阳不足的根本在脾阳不升,就像树根烂了,光给枝叶施肥有什么用?"
三、温胆汤里的通阳密码
墙上的挂钟敲了十下,小安端来煎好的汤药。王老师看着碗里浮沉的竹茹、半夏,犹豫着问:"岐大夫,这温胆汤听着像治胆子小的,怎么能治胸闷呢?"
岐大夫笑着解释:"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里的温胆汤,本是治'胆胃不和,痰热内扰',但咱们活用它的思路——胆属少阳,主疏泄,脾胃属中土,主运化,痰湿困住脾胃,就像堵住了下水道,得先通利胆腑,才能让气机顺畅。"
他用汤勺拨弄药渣:"您看这方子,竹茹、法半夏、胆星化痰浊,枳壳、橘红理气机,云苓、白术、党参、苡仁健脾祛湿,丹参活血通络。就像一支工程队,先派竹茹、半夏当清道夫,把痰湿垃圾运走;再让枳壳、橘红当交通警,疏通堵塞的气机;最后用党参、白术当建筑工,把松垮的脾胃地基夯实。"
王老师忽然想起什么:"您说加了丹参,是不是因为'久病入络'?我看有些治心脏病的方子都用丹参。"
"您这是活学活用啊!"岐大夫赞许地点头,"《本草经疏》说丹参'专入血分,其功在于活血行血'。您胸闷五年,痰湿久了必生瘀,就像沟渠里的淤泥积久了会变硬,丹参就是那把铁锹,既能化瘀,又不燥烈,正合'治痰先治血,血行痰自消'的道理。"
说到这里,他从博古架上取下《温热论》:"叶天士讲'初病在经,久病入络',您这病虽在胸阳,却涉及脾胃、肝胆、血脉,所以得用复方调治。就像弹古琴,单按一根弦调不准音,得几根弦一起拨弄,才能弹出和谐的曲子。"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