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紫藤花下的叹息
暮春的岐仁堂,檐角的铜铃缠着新抽的紫藤花。王秀兰扶着雕花栏杆坐下,手中的保温杯冒着枸杞菊花茶的热气,却驱不散她眉间的阴云。这位退休语文教师的左手始终按着胸口,仿佛那里压着一块无形的石头。
"岐大夫,您说这胸口闷得慌,就像被湿毛巾捂住了口鼻,连喘气都得使劲儿。"她解开羊毛开衫,露出浅紫色的内衣,"五年了,试过好多方子,参苓白术散吃了拉肚子,右归丸喝了胃胀,您说我这把老骨头,是不是没救了?"
岐大夫放下手中的《金匮要略》,目光落在王老师泛青的指甲上。诊室的窗台上,一盆菖蒲长得正旺,叶片上的水珠折射着阳光,像极了《黄帝内经》里"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"的注脚。"先伸伸手,让我看看舌苔。"他的声音像春风拂过宣纸。
王老师伸出手,掌心微微发潮,手指关节处有淡淡的瘀斑。岐大夫搭上脉枕,指下感觉脉沉弱如细流遇石,寸部尤其滞涩,仿佛春天的溪流被薄冰覆盖。再看舌苔,舌质淡红却罩着一层浊腻的白苔,像梅雨季节未干的窗纸,正是《金匮》所言"阳微阴弦"之象。
"最近是不是总觉得嗓子里有痰,吃饭也不香?"岐大夫翻开《脾胃论》,"《经》云'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',您这是脾胃虚弱,痰湿阻滞啊。"
王老师点点头:"每天早上都要清半天嗓子,痰黏糊糊的。以前爱喝小米粥,现在喝两口就觉得胃胀,只能吃点软面条。"她忽然想起什么,"可之前大夫说我是气血虚,让补肝肾,怎么越补越难受呢?"
二、胸阳如日的破冰之辨
岐大夫起身走到窗前,指着远处被云层遮挡的太阳:"您看这日头,要是被乌云遮住了,地上的草木就会潮湿阴冷。咱们胸腔里的阳气,就像这太阳,《金匮要略》说'胸痹者,胸阳不振,阴寒上乘',您胸口闷痛,就是胸阳被痰湿这团'乌云'困住了。"
他从书架上取下《伤寒论》抄本:"仲景治胸痹,用瓜蒌薤白白酒汤辛温通阳,可您这情况特殊——舌苔浊腻,脉沉弱,说明不仅有寒,还有脾虚生湿。就像田里的土松了,雨水积着排不走,时间长了就沤根。"
王老师皱眉:"那为什么吃补药反而拉肚子呢?"
"因为您的脾胃就像泡了水的海绵,再往上浇营养液,只会越泡越烂。"岐大夫从药柜取出竹茹,"您看这竹茹,《本草纲目》说它'治呕吐,温气寒热,吐血,崩中,止肺痿,治五痔',性微寒却能清热化痰,就像给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