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教育基金只是第一步。"刘光天将一份更宏大的蓝图交到儿子手中,
"接下来,你要把'乡村振兴计划'落到实处。"
“放心吧,爸,”刘振华郑重回应,“我会做好的。”
刘光天微微颔首,语气温和却坚定:
“记住,遇到任何困难,随时给爸打电话。”
他转向等候在旁的周航,嘱托愈发郑重:
“若有解决不了的事,直接联系我。”
周航肃然应道:“明白,董事长请放心。”
刘光天离开后,刘振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。
他不再是只需执行命令的少爷,而成为一个庞大计划的现场总指挥。
刘振华亲自带领由教育专家、建筑设计师、农业工程师和集团骨干组成的团队,与省政府专项工作组汇合,再赴西南山区。
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建学校。
在凉山深处,当衣衫单薄的孩子指着横跨深渊的溜索说"每天这样'飞'过去上学"时,
刘振华在笔记本上写下"桥",更写下"基建先行"。
他对团队成员说:"没有路,就没有未来。我们要建的不只是通学的桥,更是通往市场的路。"
走访村民时,随行医生为老人义诊,刘振华则带着农业工程师考察土壤。
当彝族老阿妈拉着他的手道谢时,他认真地说:
"阿妈,我们不仅要让孩子读上书,还要让您在家就能挣到钱。"
在阿坝漏雨的村小,他记录"取暖设备"时,更注意到窗外荒废的梯田。
课后他找到代课老师:"如果村里有稳定产业,孩子们的父母是不是就能回来了?"
老师苦涩点头:"谁愿意背井离乡?可是光种玉米,养不活一家人啊。"
第一所希望小学破土动工时,周边村寨村民都来帮忙。
刘振华执意支付工钱被拒后,换了一种方式——不仅提供伙食,更请来农业专家在工休时讲解种植技术。
"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"他在工地大会上承诺,
"学校建好后,华兴的农业合作社接着建。我们要让最好的老师教孩子,最好的技术员教大家种地!"
在甘孜,他追加预算为学校安装暖气,同时调研当地牦牛养殖业。
最动人的是在峨边,当彝族女孩问"读书以后能回来帮阿妈卖花椒吗"时,刘振华红着眼眶点头:
"能!我们正在建花椒加工厂,等你学成归来,你就是厂长。"
华兴的乡村振兴计划渐具雏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