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彻坦然承认了霍端孝的判断,此战的确是不得不打。
当然,不得不打的原因有很多,现在他想先听听两人的见解。
诸葛哲见李彻的目光看向自己,神色更加严肃:“正则兄所言甚是,然,臣有一问,不得不明。”
李彻看向他:“正则但说无妨。”
“殿下欲伐罗刹,此战当打到何种地步?”
“是将其据点拔除,驱逐其势力,令其不敢再东顾?”
“还是......要犁庭扫穴,直捣黄龙,毕其功于一役,灭其国祚?”
这个问题,瞬间让殿内其余几人的心都提了起来。
李彻没有立刻回答,而是目露赞许之色。
他缓缓站起身,踱步到悬挂着奉国舆图的屏风前。
殿内一片寂静,只有李彻沉稳的脚步声。
面对一个陌生的帝国,哪怕是霍端孝、诸葛哲这些智谋之士,也不得不谨慎,故而思想有着相当大的局限性。
但李彻不一样,作为一个穿越者最大的优势,就是可以从原先的历史中寻找问题的答案。
在后世历史上,与如今情景最类似的便是那场‘雅克萨之战’。
那是中俄接触的第一场大战,具体战况如何李彻已经记不清了,但最终结果是清朝略胜一筹,那时的清朝还是挺能打的。
但这不重要,重要的是大战之后,签订的一纸合约——《尼布楚条约》。
清朝放弃尼布楚地区(贝加尔湖以东),承认沙俄对西伯利亚的统治。
沙俄则退出已占领的雅克萨城,承认外兴安岭以南至黑龙江流域属清朝。
这个条约对双方来说都不满,清朝认为传统渔猎区被割,沙俄因扩张受阻视其为耻辱。
但在李彻看来,《尼布楚条约》作为中国首个近代主权条约,即便称不上不平等条约,长远看来也是弊大于利的。
虽然捍卫了核心领土,但却暴露了清朝对边疆战略价值的轻视,为近代失地埋下伏笔。
康熙视西伯利亚地区为‘塞外苦寒之地’,事实真的如此吗,恐怕不尽然。
西伯利亚地区才是俄国强盛的关键,它让俄国有了战略纵深,有了丰富的矿产资源,树木资源和水资源更是跻身世界之最。
冷战巅峰时期,苏联全国44%的生铁、48%的钢、50%的煤炭、30%的石油以及46%的电力都来自西伯利亚地区。
这就是一个天然的宝库,拿下西伯利亚的资源,便足以供养一个能称霸半个地球的霸主国家。
而如今,旧事重来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