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经济数据,肯定不会再是全市垫底了。”
“是啊,乡亲们的收入高了,乡财政自然就上去了。到时候,我们也能挺直腰杆说话了。”另一个委员说。
刘清明说:“大家有干劲是好事。但事情要一件一件做。”
他看向于锦绣。
“锦绣同志,那一千个用工名额的分配,就由你来负责。”
于锦绣立刻点头。“好的,书记。”
刘清明接着说:“分配的原则,我强调一下。不搞大锅饭,也不搞平均主义。”
一位资格比较老的委员迟疑地开口。
“书记,不搞平均主义,这……会不会让一些村子有意见?都是一个乡的,手心手背都是肉啊。”
刘清明看向他。
“张委员,我问你,之前搞灾后重建,是不是有的村子积极响应,干部带头干活?是不是也有的村子阳奉阴违,出工不出力,等着乡里去救济?”
张委员张了张嘴,没说出话来。
刘清明继续说:“对待这两种村子,我们的政策能一样吗?如果一样,那不是寒了那些积极干事的人的心吗?以后我们乡里再有什么政策,谁还会听?”
“我的原则很简单,谁听话,谁积极,谁对乡里的工作支持,名额就向谁倾斜。谁跟乡里对着干,那就一个名额都别想拿到。要把这个规矩立起来。”
他的话说得很重,会议室里鸦雀无声。
于锦绣心里清楚,这是一个得罪人的活,但她也明白,这是最有效的办法。
她郑重地回答:“我明白了,书记。保证完成任务。”
刘清明点点头,环视众人。
“为了适应乡里接下来的发展新形势,我提议,乡党委增加一名委员。”
大家心里都有了预感。
“我推荐的人选,是乡派出所所长,沈从新同志。大家有没有意见?”
谁会有意见?
沈从新是刘书记的亲信,这是全乡都知道的事。
现在刘书记又给乡里拉来了这么多项目,威望正高,谁会在这时候跳出来反对?
“我同意。”王中顺第一个表态。
“我也同意。”于锦绣跟着说。
“同意。”
“没意见。”
提议全票通过。
会议的最后,刘清明站起身。
“同志们,饭已经一口一口喂到嘴边了。能不能吃下去,吃得好不好,就看我们自己了。散会以后,大家就去各自负责的片区,把这些好消息,传达给每一位乡亲。把他们的干劲,都给我鼓起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