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爵士坐拥巨富,然其慈善之举遍及港九与内地,惠泽无数寒门学子,此乃实打实的社会贡献。
反观查先生此文,火力虽猛,却只见批判不见建设,更难免有收受好处、替人发声之嫌。可惜,可惜了‘侠之大者’这块招牌啊!”
这些捕风捉影,且混淆视听的言论,立马就像泼向金庸的墨水,想要将他给污名化。
文中所指,金庸收受好处发声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,肯定是收了小林天望塞的好处了。
街头巷尾的茶餐厅里,本来就对豪门恩怨,文人操守而津津乐道的市民们,议论的风向自然也就悄然发生了一丝偏转。
以至于,金庸那篇原本掷地有声,能引发巨大共鸣的檄文,其所表达出来的公信力在部分人心中,已然被蒙上了一层名为“利益驱使”的阴影来。
《明报》大厦的顶楼,查良镛办公室的灯光亮至深夜。
窗外,中环的霓虹依旧那么的璀璨,却驱不散这室内略显得凝重的空气。
主编王阳推门进来时,便看到查良镛背对着门,静静伫立在巨大的落地窗前,身影在玻璃上投下略显寂寥的倒影。
而他的手中,却是拿着一份刊载着攻击他文章的报纸,眉头紧锁着。
从来都只有查先生在报纸上炮轰别人,谁曾想到,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,查先生也成为了被别人炮轰的主角了呢!
“查生,时候不早了。您还在想今天那些评论?唉,前天……前天我们或许就不该答应高乔浩,发那篇声讨tvb的文章。现在倒好,给了他们倒打一耙的口实。”
王阳今天看到这些报纸上的文章时,也是心中一片的懊恼之色。
在他看来,查生这是引火烧身呀!
为了一个见到作者黄易的机会,白白让自己的清誉受到了污损,实在是得不偿失。
而查良镛则是缓缓转过身,脸上却并无太多王阳预想中的愤怒或沮丧,反而是那么一种近乎冷硬的平静。
他将报纸轻轻放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上,手指点了点那些污蔑他收了钱的狗屁文章。
“阿阳,你说不该发那篇檄文?那篇文章里写的,哪一句不是事实?tvb的合约苛刻,邵爵士的‘邵氏’帝国建立在无数底层影人血汗之上,这是板上钉钉的事!
难道因为怕人非议,就该对有目共睹的不公视而不见?那我查良镛,又算什么文人?
他们说我收了小林天望的好处,没错!这篇檄文,是他旗下的人拜托我写的,我也的确是看中了高乔浩开出的条件。
但,我答应高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