轻墨书栈

繁体版 简体版
轻墨书栈 > 重生之乘风而起 > 第两千九百一十八章 懂逻辑的人

第两千九百一十八章 懂逻辑的人(2 / 3)

,这个就更好理解了,亚里士多德在《形而上学》一书中指出:‘同一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既存在又不存在,也不允许有以同样方式与自身相对立的东西。’‘对立的陈述不能同时为真。’‘对于同一事物相反的主张决不能是真的。’”

“这是矛盾律的第一前提,接下来是矛盾律的第二前提,应该叫做禁止矛盾律,或不矛盾律。其内容是指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,不能同真,但可以同假,且必有一假,否则,就会犯“自相矛盾”的逻辑错误。”

“例子最为大众所熟知的,就是《韩非子》中关于‘自相矛盾’的故事。”

“类似错误我们在公告当中也常常看到,例如:严禁触摸电线!五百伏高压一触即死。违者法办!既然一触即死,死人也没法法办,这就是自相矛盾。”

“而《墨经》对此的描述是‘或谓之牛,或谓之非牛,是争彼也。是不俱当,必或不当。’”

“意思是说关于论点的争议,其实是关于一对矛盾‘是与非’的争议,一对矛盾不可能都是‘真理’,而必然是有其一为‘非真理’。”

“逻辑第三定律是排中律,亚里士多德明确表述了排中律:‘在对立的陈述之间不允许有任何居间者,而对于同一事物必须要么肯定要么否定其某一方面。这对于定义什么是真和假的人来说是十分清楚的。’”

“《墨经》中则说:‘彼,不两可两不可也’。‘所谓非同也,则异也。俱无胜,是不辩也。辩也者,或谓之是,或谓之非,当者胜也。’”

“意思是说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,论点持有者不能都肯定,也不能都否定,必然是一是一非,而对同一命题的议论双方,则必须‘非同则异’,不能有‘可’的部分,因为‘可’的部分无需争议,所议论的,是‘非同则异’那部分的‘真理性’。”

“把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内容合起来,其实就是任一命题必定或者为真或者为假,非真即假,非假即真。这就是所谓的‘二值原则’,一般使用的逻辑都是建立在真假二值原则之上的。”

“逻辑学最后一条大定律,则是充足理由律,虽然古希腊哲学家特别强调推理、论证的作用,并且构造了许多著名的推理和论证。但事实上,最先明确表述充足理由律的是十七世纪的德国哲学家、数学家莱布尼茨。他认为我们的推理是建立在两大原则之上的,一个是矛盾原则,即思维中不允许自相矛盾;另一个就是充足理由原则:‘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,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实的,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