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像阴雨天的地窖,又湿又热还不透风。《金匮要略》说'瘀热以行',得用茵陈蒿汤清利湿热,再合小柴胡汤疏利肝胆,好比给堵塞的下水道既通又洗。"
小杏在一旁包药时,看见岐大夫特意多加了三钱大黄:"师父,这是不是跟刘渡舟先生说的'治黄必治血'一个道理?"
"没错,"岐大夫赞许地点头,"大黄既能通腑泄热,又能活血化瘀,就像清理河道时搬走淤塞的石头。你看仲景治黄疸,茵陈蒿汤、栀子大黄汤哪个离得开大黄?"
【第三章 成药柜子的警示铃】
五天后小李来复诊时,黄疸退了不少,但眉头却皱得更紧:"大夫,我这两天咋觉得浑身没劲,吃点东西就胃胀?"
岐大夫再诊脉,脉象已从滑数变得细弱,舌苔虽退了黄腻,却显出淡淡的齿痕。"你这是攻伐太过,伤了脾胃阳气,"岐大夫指着他喝空的药袋,"小柴胡汤虽好,但你本就脾虚,又用了苦寒的茵陈大黄,好比打仗时只顾追敌,却忘了加固后方。"
正说着,诊室外传来争吵声。原来是隔壁杂货店的王叔,举着一盒日本进口的小柴胡颗粒冲进来:"岐大夫您给评评理!我儿媳妇怀孕三个月,听说这药能保肝,吃了半个月咋老觉得胸口闷得慌?"
岐大夫接过药盒,看着说明书上"保肝利胆"的字样叹了口气:"王叔,这就像给孕妇穿紧身衣,再好的料子也搁不住天天勒着。《内经》说'有故无殒,亦无殒也',可前提是'有故'——你儿媳妇舌淡胖有齿痕,明显是脾虚湿盛,咋能用苦寒的小柴胡?"
他转向小李和王叔,从书架上取下泛黄的《伤寒论》讲义:"三十年前刘渡舟先生在日本讲课时,就说过小柴胡汤'但见一证便是',可关键在辨清'哪一证'。日本当年滥用小柴胡汤闹出间质性肺炎,就是把'寒热往来'当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,却忘了'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'的根本。"
小杏突然想起什么:"师父,是不是就像您上次说的,日本津村顺天堂破产,就因为把汤药变成了不管寒热虚实都能吃的颗粒?"
"正是这个道理,"岐大夫用指甲叩了叩药柜上的"柴胡"药牌,"柴胡升散,黄芩苦寒,若不辨体质虚实就长期服用,轻则伤脾阳,重则耗肝阴。就像小李,前几天用是药到病除,现在就得换成健脾祛湿的方子,这叫'辨证如用兵,虚实寒热皆是令'。"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