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有芒刺,是热入血分,血液受劫’。热邪把血分的津液都烤干了,血就像被煮沸的汤,要往外溢了——这就是为何他身上隐隐有淡红色的斑疹将出未出,只是被高热压制着。神昏谵语,是热邪上扰心神,心主血脉,血分有热,心神自然不得安宁。”
“那西医说的‘炎症’‘病毒感染’……”王女士话到嘴边又咽回去,想起岐大夫诊病从不用那些字眼。
岐大夫微微一笑:“不管外界叫什么‘邪’,中医看的是人体气血的博弈。现在小林的情况,就像《伤寒论》里说的‘阳盛阴虚,热结在里’,但又不同于伤寒的阳明腑实,这是温病的热入营血证。你看他虽高热却不恶寒,反怕热喜凉,口渴却不欲多饮,这都是热在营分的特征——营阴被灼,所以口渴;但热邪蒸腾,又让他不想喝太多水。”
阿远在一旁研墨,插嘴道:“师父,上次您讲《金匮要略》‘热在上焦者,因咳为肺痿’,但小林这是热在血分吧?”
“对,”岐大夫赞许地点头,“卫气营血,层层深入。小林一开始可能是卫分受邪,表现为头疼咽痛,但他本身体虚,又持续熬夜耗伤阴液,邪热就像脱缰的野马,跳过气分,直接窜入营血。这时候若再用辛温解表药,就像抱薪救火;若单用清气分热的药,又如同隔靴搔痒。必须用凉血散血之法,直捣黄龙。”
三、清营凉血:七味药的“釜底抽薪”之策
说着,岐大夫铺开宣纸,提笔写下处方:
生地五钱,丹皮三钱,玄参四钱,麦冬四钱,川黄连一钱,知母三钱,生甘草二钱。三剂,水浓煎,不拘时温服。
“师父,这是用了犀角地黄汤的意思吧?”阿远凑近看,“但没加犀角?”
“犀角虽为凉血要药,但现在难得,且小林之证,热虽盛而阴已伤,生地、玄参、麦冬合用,既能凉血,又能滋阴,好比给沸腾的血釜添入清凉的泉水,同时加固釜底。”岐大夫解释道,“丹皮辛苦微寒,《本草纲目》说它‘和血,凉血,除烦热’,既能清血分伏热,又能活血散瘀,防止血热成瘀;黄连苦寒,直清心火,心为君主之官,心火清则神自安;知母配生地,滋肾阴而泻肾火,上下同治;甘草调和诸药,兼护胃气。”
他转向王女士,语气郑重:“这药第一剂服下,可能会有汗出,也可能身上的斑疹会透发出来,这是好事,说明邪热有外达之机。但切记不可再用冰敷或强行发汗,以免耗伤阴液。服药后若能微微汗出,热势稍减,就是佳兆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