轻墨书栈

繁体版 简体版
轻墨书栈 >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> 第77章 六旬编辑的肺腑救赎

第77章 六旬编辑的肺腑救赎(2 / 2)

。吴维宗盯着漂浮的瓜蒌霜:"这药看着像冬天的霜,吃下去会不会太凉?"岐伯用竹筷拨弄药渣:"瓜蒌霜乃瓜蒌仁去油制成,《本草便读》言其'清肺涤痰,润肠通结'。您胸间隐痛,正是痰火胶结所致,需借其'轻清滑利'之性,通利肺络。"

第一剂药服下,吴维宗感觉喉间的"报纸味"淡了些,却在子夜时分咳出块黑褐色痰块,里面裹着血丝。林月芳吓得要打120,被岐伯抬手制止:"此乃'陈瘀外排'之象,《血证论》云'止血需兼行血'。"他取来藕节炭三钱,"此物能'消瘀止血',最宜虚火伤肺之证。"

破晓时分,吴维宗忽然想喝梨汤。岐伯闻言一笑:"《遵生八笺》有'雪梨膏'方,正合此时机。"林夏洗净雪花梨,连皮核磨成泥,与蜂蜜同煎:"带皮则能'清热生津',留核可'引火归元',这是《本草求真》的妙处。"

四、弄堂晨雾中的气机哲学

三日后复诊,吴维宗进门时手里攥着本《上海文学》。"昨夜能平卧两小时了,痰里没血丝了。"他翻开杂志,露出夹在里面的舌苔照片——舌质已从绛红转为淡红,裂纹变浅。

"效不更方,但需加一味药。"岐伯往药方里添了紫菀一钱,"《本经》言紫菀'主咳逆上气,胸中寒热结气'。您看这味药,茎直中空,如肺之管腔,故能'治咳逆而通利肺气'。"

林月芳指着药单上的"枯芩":"为何用'枯'的黄芩?"岐伯从药斗取出两种黄芩:"实心者为'子芩',主清大肠湿热;中空者为'枯芩',专入肺经,《医学启源》言其'凉心,去上焦皮肤风热风湿'。"

吴维宗忽然望着窗外的法国梧桐:"我这辈子都在和铅字打交道,没想到肺里积了这么多'火'。"岐伯捻须道:"《内经》云'久坐伤肉,久视伤血'。您伏案编校数十年,耗伤肝血,肝属木,木火刑金(肺属金),故病在肺而根在肝肾。"

林夏端来菊花枸杞茶,特意用桑枝作茶匙:"桑枝通利关节,《本草撮要》言其'祛风通络',与菊花相配,可清头面虚火。"吴维宗轻啜一口,忽然想起年轻时在印刷厂排《本草纲目》校样,那时只当是枯燥的工作,哪知道字里行间藏着救命的学问。

五、梅雨季的膏方救赎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