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活军对闽西、广北的梳理,其实是一种奢侈的举动——用人力成本来实现领地内统治的绝对贯彻,政治意义远高于经济意义。其根本目的,还是出于谢双瑶本人的喜好,并不是为了经济发展,只要有先进的技术在,经济总能发展起来的,这和思想观念究竟是老旧还是新奇,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关系。
出兵就是烧钱,但谢双瑶有钱,她因此自认为能承担出兵这片山区的成本,但从结果来看,谢双瑶是有点被自己打脸了——钱上倒是没什么关系,就是人力,发展这片领地实在是太占人力了!而买活军用人的地方又实在太多太多,新式人才的生产速度是真赶不上现在消耗的速度!
就说最简单的一点吧,拿下了敬州,虽然在军队人力上已经极端节省了,但要不要设敬州衙门?既然设了敬州府长,而且还让金逢春过去锻炼了,金逢春为了自己的政绩着想,必然会想方设法地发展敬州——于是她就极力写信陈情,要求疏通韩江航道,而且金逢春也很清楚买活军有这个技术和能力。
这一点不假,买活军的药火储备是充足的,技术也是有的,且随着三峡航道的疏浚而越来越纯熟——那个佘谁谁为此都发了两本小册子了。但问题是,天下难道就只有韩江和三峡值得疏通吗?光是买活军境内,衢江也险,而且是干道,直通武林,疏通不疏通?闽江,福建道的大动脉,疏通不疏通?江阴的信江,连接买地和大江的通道啊,你不疏通的话,买地和大江沿岸的商贸该怎么搞?
看看,就是疏通江河一项,还是药火够使的情况下,光是派遣到各地的技术人员就要占多少了,这些技术人员不可能单打独斗吧,是不是得配两三个私盐队兼情报局的干员,把摊子在当地铺一铺,情况建建档?再把生产链条往上推一下,为了让药火始终够使,是不是要有人买矿石,有人投建新厂,有人进修物理化学?在专门学校把生产效率再往上提一提?
人才是永远都不够用的!因为需要人才的摊子并不是简单的加法,而是乘法甚至是指数扩张,谢双瑶发现,随着领土的扩大,衍生出的事务也是呈现出恐怖的指数型扩张,而且她感受到的那种隐约的对抗感也更加的明显了——
从前,她只有一座彬山的时候,统治实在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,基本就是谢双瑶把自己的思想往手下的脑子里塞,可随着地盘的一步步扩大,利益关系逐渐的丰满,买地从地图上的一个小点,进化成了一个小块——现在甚至可以说是中不溜秋,赶得上一个藩国大小……
当买活军开始真正地分润染指到天下大权时,谢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