底不见了踪影。
也将对前途的担忧,暂时抛到了脑后……
跟苏淡分开,苏录风尘仆仆回了家,刚把自己洗刷干净,便见二哥在库房门口,神秘兮兮朝自己招手。
这几天苏泰一直关着门在忙,还不许他旁观,今天终于要揭晓谜底了。
苏录一进库房,就看到方桌上赫然摆着一具造型优美的书箱。
显然是二哥为他亲手打造的。
“还行吧?”苏泰献宝似的望着苏录。
“太漂亮了!”苏录瞪大眼睛,只见漆了桐油的箱身在过午的阳光下,泛着琥珀似的光。
箱体用的是经年的老楠竹,剖成竹片打磨得光润如玉,一片片紧密嵌在一起。内里的框架是松木的,轻得苏录单手提着都不费劲。
箱盖边缘同样经过细心打磨,摸上去滑溜溜的。合盖时绷簧卡进槽中,发出悦耳地咔哒声,严丝合缝到一张纸都塞不进去。
为了防止他提着硌手,二哥还在箱盖提手上,细心地缠上了靛蓝棉绳。
箱子内部分三层,最上层是收纳文房四宝的浅屉,给毛笔、砚台甚至水注都留好了凹槽,还垫着靛蓝粗布,以防笔砚滑动。
“这每一层都是独立的。”二哥提起浅屉,向苏录展示道:“到了书院,可以直接把上层拿出来当文具盒。放学时就把它再装回去,可以给下头的书本箱起到挡雨的作用。”
“不过墨盒不在这里头,我把它设计在了最下层,这样万一墨汁撒出来,也不会污染到中层的书本。”二哥又补充道。
“二哥实在是太细了!”苏录已经词穷了,只知道猛竖大拇指。
再看中层采用对开门设计,空间最大,最多能码放两摞共二十卷书!内里还衬了防水油布,以保护珍贵的书本。甚至有可以随意抽卸的活动隔板,可以卡住书本。非但便于对书本分门别类,还能防止书本因剧烈活动而损坏。
底层又回到了抽屉样式。这一层是用来装饭盒的,旁边分了两个小格,一个装酱菜,另一个自然是专门给墨盒留的。
此外,还有两个竹筒嵌卡在书箱两侧,左边是水壶,右边则装了一卷防水油布。
二哥给苏录演示道:“一看到要下雨,就抽出油布,油布里有两根龙骨,可以插在两个竹筒边上,这样就成了个挡雨帘吗。等闲下雨就淋不到你了,你就可以竹杖芒鞋轻胜马了。”
“当然要是大风大雨的话,就老老实实把油布披在身上,连人带书箱一块裹住。”
说完他问目瞪口呆的苏录道:“你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,我还可以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