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村落,倒也并非全然无法做到,但着实堪称艰难至极。
不是说没有那么多官吏。
而是官吏们大多都不愿意。
为此,李渊绞尽脑汁,只为能让税收工作顺利开展、税款得以轻松收缴。
经过深思熟虑之后,他毅然决定化繁为简,大刀阔斧地废除了诸如人头税等各类繁杂苛刻的捐税名目。
转而推行起“摊丁入亩”之良策——即将所有税收统统归入田税范畴之内,仅需针对田税进行征收便可。
然而,即便上党郡遭遇天灾侵袭,致使粮食产量大幅减少、收成欠佳,其境内那五六百万亩的田亩,理论上所产出的粮食总量亦不应低于千万石之巨。
但令人惊诧不已的是,最终实际收缴上来的粮食竟然仅有区区六十余万石!
须知,上党郡的大部分田亩皆已落入亲兵之手,每名亲兵皆坐拥多达五百亩的肥沃田产。
依着十税一的税率来计算,上党郡理应至少上缴高达一百万石的粮食才对。
可眼前的现实却是仅有六十多万石入账,这中间巨大的差额与亏空究竟因何而生?
望着李渊那张因愤怒而涨得通红的面庞。
阎忠重重地叹了口气,心中不禁感慨万千。
遥想当年在大汉时期,如果一个郡能够成功为朝廷征收六十万石的粮食,同时还没有引起当地大族的强烈反抗,那么这位郡守绝对称得上是一名能力出众的能吏啊!
甚至连皇帝都会亲自开口予以褒奖和赞扬。
在那个时代,一个郡若能向朝廷贡献出十万石的粮食,朝廷上下便已经要谢天谢地了。
如果皇帝若是得知李渊仅凭借一个郡便能征收高达六十万石的粮食,那些心怀叵测的朝臣们为了欺瞒皇帝、混淆视听,必定会编造各种谎言来诋毁李渊,指责他横征暴敛、欺压百姓。
对于仅仅征收到六十万石粮食这个数字,阎忠心里其实跟明镜儿似的,其中定然存在着不少猫腻。
究其缘由,无非也就以下这两种情况罢了。
其一是部分百姓故意隐瞒自家的田亩数量,使得负责征税的官吏受到蒙蔽;其二则是由于当地的官吏人数过少,难以对所管辖的区域逐一进行详细清查和核实,从而导致出现漏收的现象。
可无论是哪种原因,想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仅凭一道简单的命令就能达成所愿的。
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,并且要有一批熟悉当地情况、经验丰富的官吏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实现。
“大将军啊,这税收一事绝非能